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是国之瑰宝。2015年,我国启动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,全面、系统、持续地记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技艺和记忆。
截至2025年5月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达3997人,目前健在的有3107人,已完成记录工作的传承人1279人。
迄今,记录工作共采集原始素材75548.9小时,总数据量2969.7TB;形成影音文献成果20880.2小时,总数据量370TB。在这些成果中,口述片时长共计12865.6小时,整理形成口述史文稿总字数为14831.8万字,受访人(含传承人及相关人员)数量为9156人;项目实践片时长共计5649.8小时,记录非遗活态实践过程8888项;传承教学片时长共计3492.6小时,记录传承人的传承教学4429场;综述片时长共计729.5小时,成片数量1306部(含不同版本)。
传统戏剧是以戏曲为主体,融合歌舞、说唱、武术等艺术形式的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,承载着民族历史记忆与审美精神。本期聚焦第六批成果中的传统戏剧部分。
展开剩余92%第六批成果展示
传统戏剧
方展荣《潮剧》
方展荣,1948年出生,男,汉族,广东汕头人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潮剧代表性传承人。潮剧亦称潮州戏、潮音戏,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地方戏曲剧种。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,主要分布于粤东、闽南、中国台湾、中国香港和东南亚等地。方展荣师从潮剧名家陈大筐、杨其国、杨江全、蔡锦坤、李有存等人,10岁即入剧团登台表演,有60年的丰富表演经验。他工潮丑行当,成功塑造了一系列潮丑人物形象,传承了潮丑的溜梯功,表演出色,在戏曲界享有盛誉,获全国戏曲汇演牡丹奖、上海第七届白玉兰戏剧男主角奖等多项大奖。此外,他还撰写出版了《潮丑艺谭》专著,丰富了潮丑行当表演理论。他积极带徒授艺,培养了多名丑角演员。
扫码观看
冀萍《晋剧》
冀萍,1935年出生,女,汉族,山西汾阳人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晋剧代表性传承人。晋剧,地方戏曲剧种之一。清代初年,蒲州梆子流入晋中,与祁太秧歌、晋中民间曲调相结合,经晋商和当地文人的参与而形成晋剧。其后几经变化,在晋中、晋北以至内蒙古、河北、陕北的部分地区发展传播开来。冀萍师从养母、前辈小旦表演艺术家冀美莲,也受教于丁果仙、牛桂英等晋剧大师的指点。她是老一代小旦演员中为数极少的几个既能演小旦,又能演花旦,还能演刀马旦的演员之一。作为一代小旦名流,她表演细腻,含蓄传神、表情真挚;嗓音高亢清亮,唱腔委婉动听,念白清晰利落。以塑造热情奔放、娇嫩活泼的少女形象见长。代表剧目《游龟山》《打金枝》《杨门女将》《穆桂英挂帅》《百花赠剑》《双锁山》等。冀萍的亲传弟子有山西省晋剧院一级演员,杏花奖、文华奖获得者王晓萍、王文丽等。
扫码观看
塔洛《藏戏(色达藏戏)》
塔洛,1936年出生,男,藏族,四川色达人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藏戏(色达藏戏)代表性传承人。从事格萨尔藏戏的修习、演出与传承数十年。多年来,集编、导、演于一身,对格萨尔藏戏的传承有序而清晰。带领首个由其创办的格萨尔藏戏团在国内外演出,获得好评。帮助创建的藏戏艺术团有十八个,直接或间接帮助的各地藏戏艺术团体不计其数。目前仍在坚持指导藏戏创作和演出活动。
扫码观看
李龙斌《徽剧》
李龙斌,1956年出生,男,汉族,安徽合肥人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徽剧代表性传承人。徽剧是安徽重要的地方声腔剧种,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古徽州和安庆区域,音乐唱腔可分徽昆、吹腔、拨子、二簧、西皮、花腔小调等类。李龙斌早年曾师从安淑英、金鸿荣、章其祥、徐勤纳、曹尚礼等,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徽剧的表演技艺,20世纪90年代起逐渐成为徽剧领军人物。其表演能准确地把握徽剧粗犷豪放、大起大落的草台神韵,在唱腔上既继承了传统又有自己的特色。代表作品有:《临江会》《吕布与貂蝉》等。
扫码观看
夏美华《茂腔》
夏美华,1957年出生,女,汉族,山东高密人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茂腔代表性传承人。茂腔在高密有200多年的历史,在声腔的发展中经历了本肘鼓、冒肘鼓、茂腔三个阶段。主要板式有原板、二板、快板、大悠板等。夏美华1971年考入高密县茂腔剧团,主攻旦角。悉心向茂腔老艺人学习,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和独具风格的老旦唱腔功力。嗓音宽广洪亮,咬字清晰,表演细腻大气,把茂腔艺术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,深得观众喜爱。从艺以来主演了《寻儿记》《杨八姐游春》《盼儿记》《南京殿》等几十出大戏。2007年退休后,仍积极参加茂腔剧团演出,倾力培养青年演员,为茂腔的传承贡献力量。
扫码观看
吕月明《新昌调腔》
吕月明,1940年出生,男,汉族,浙江新昌人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新昌调腔代表性传承人,2023年去世。新昌调腔是古老的戏曲声腔之一。新昌调腔剧目丰富,既有源于目连戏、南戏、元杂剧、明清传奇的各种剧目,又有近现代新编的历史故事剧和现代剧。在调腔的艺术档案中,保存下来的晚清以前的古剧抄本就达159种;演唱风格独特,“干唱”“帮腔”“叠板”等最具代表性。吕月明于1957年考入首届新昌调腔艺训班,师从老艺人王依凯和潘永乾,学习司鼓。进入剧团后担任乐队组长,同时兼调腔剧目唱腔记谱及刻印工作,后任作曲。吕月明,司鼓时节奏准确严谨,文戏稳而不温,舒展细腻;武戏强而不火,洒脱明快。作曲能准确体现调腔剧种特征,在唱腔设计和音乐创作过程中,注重返本开新,创作出新的唱段。1988年,参与编撰《中国戏曲音乐集成·浙江卷》,完成了五卷《调腔音乐集成》。代表作品有《汉武靖边》《新凤凰图》《挑水伯》《甄清官》等。
扫码观看
路宝刚
《皮影戏(北京皮影戏)》
路宝刚,1964年出生,男,汉族,北京西城人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皮影戏(北京皮影戏)代表性传承人。北京皮影戏自河北涿州传入,分为东、西两派,现存的西派皮影形成于明代正德年间,其声腔吸收北方昆曲、碗碗腔、鼓曲等的声腔曲调,自成一格,表演细腻夸张。路宝刚自幼随父辈学习北京皮影戏表演和皮影制作,为北京西派皮影路家第五代传承人,皮影表演细腻传神、动作干净到位,皮影雕刻刀口利落流畅、色彩古朴淡雅、行刀不拘形式。1980年进入北京皮影剧团,历任演出队队长、团长等职。1988年到1990年与“日本影法师剧团”合作演出皮影戏《西游记》,在日本完成800余场演出并获表演奖。1992年获全国皮影木偶调演优秀表演奖。2005年获唐山国际皮影艺术展演优秀表演奖。2021年主编《北京皮影戏》一书。2022年策划导演大型跨界融合影戏《影箱奇旅》。2025年率团首次润疆演出70余场。代表作品有《三打白骨精》《樊梨花》等。
扫码观看
梁东兴
《木偶戏(高州木偶戏)》
梁东兴,1945年出生,男,汉族,广东高州人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木偶戏(高州木偶戏)代表性传承人。高州木偶属杖头木偶,始于明朝万历年间,是在福建布袋木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。梁东兴跟梁阿美等高州木偶艺人学艺,十几岁便学成木偶戏表演,全面掌握了单人木偶戏唱念做打的表演技艺,并在传承表演技艺基础上不断创新,形成自己的表演特色。他足迹遍及高州城乡,还经常受邀到湛江市、东莞市、广州市、江门市和广西等地演出,并获得多项优秀演出奖。一直以来,梁东兴积极培养传承人,授徒5名,其中2人已经出师并可以独立表演。
扫码观看
陈先松《安顺地戏》
陈先松,1951年出生,男,汉族,贵州平坝人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安顺地戏代表性传承人,2022年去世。安顺地戏,俗称“跳神”,主要分布于贵州省安顺市所属各县(区)及周边的清镇、花溪、长顺等县。因演出地点不在戏台,而以寨中空坝平地演出,故有“地戏”之名。一场地戏表演有演员二三十人不等,由“戏头”或“神头”负责。演出一般分为“开箱”“请神”“顶神”“扫开场”“跳神”“扫收场”“封箱”等仪式。陈先松8岁时与陈先章等人开始学习地戏唱腔,后又先后向前辈杨锡成、王周贤学习动作和地戏基本原理。20世纪80年代,已熟练掌握剧中老将、少将、文将、武将、女将等人物的动作、唱腔等。从2001年起在天龙旅游公司演出,向地戏学员和地戏爱好者传授地戏唱腔、动作等各种技艺,现已有徒弟四十余人,并在安顺天龙少儿地戏队成立后被当地文化部门聘为顾问,有“神头王”的美誉。收藏有地戏面具近百张,地戏演出的乐器、刀枪、服饰以及手抄唱本近百册。
扫码观看
王艺华《蒲州梆子》
王艺华,1957年出生,男,汉族,山西万荣人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蒲州梆子代表性传承人。出身梨园世家,自幼酷爱戏剧,13岁考入运城县蒲剧团,攻小生,师承蒲剧“四大武生”之一解洪平弟子邸国栋,练就扎实的基本功。在唱腔上根据自己嗓子淳厚洪亮的特点,扩大高音区,增强了阴柔性,被观众赞为“满口嗓”。做功上,集蒲剧小生名家之大成,并吸收京剧小生的文雅做派,特别是翎子功、梢子功、帽翅功特技表演深受专家与观众的赞誉。其精当全面的演技,蒲剧传统表演程式与特技的娴熟运用,使他成为当代蒲剧的领军人物。曾获第十一届全国戏剧梅花奖。代表剧目《周仁献嫂》《火烧绵山》《会襄阳》《黄鹤楼》《貂蝉》等。有弟子筱芳(李晓芳)、筱安(郭安存)、筱丹(褚晓丹)、筱雨(王雨)、筱亮(安亮)、筱强(李俊强)。
扫码观看
荣光辉《淮剧》
荣光辉,1948年出生,男,汉族,江苏无锡人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淮剧代表性传承人。淮剧,又名江淮戏、淮戏等,起源于苏北的香火戏,唱腔音乐源于民间说唱与劳动号子,主要曲调包括“淮调”“拉调”“自由调”等。荣光辉1953年随父入团学艺,攻文武小生,1956年登台演出。参加过江苏省淮剧集训班,并在盐城鲁迅艺术学校进修一年,又先后拜上海普光淮剧团张、杨二位师傅和淮安市淮剧团周小贵为师。从艺六十余年,博采众长,文武兼备,形成了共鸣音坚实、吐字清晰、音质纯净、高音清亮、中音丰满、低音醇厚的唱腔特色,是西路淮剧代表人物之一。代表作品有《白虎堂》《吴承恩》《韩信》《奇袭白虎团》《十一郎》《充军行》等剧目,多次荣获江苏省淮剧节、江苏省戏剧节优秀表演奖。
扫码观看
来源:国家图书馆
编辑:辛海滨
审核:冯志辉 刘恬
签发:耿传水
发布于:北京市炒股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