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盟98%的稀土依赖中国进口,中国要求稀土企业上报技术人员护照信息,并延续对欧盟不锈钢产品加征5年反倾销税,这场资源博弈的真相远比想象中更复杂。
一、欧盟的“稀土断供恐慌”
2025年6月26日,欧盟驻华大使豪尔赫·托莱多公开喊话中国:“欧洲企业因磁铁短缺面临停产危机,必须一个月内解决稀土出口问题。 ”
欧盟的数据显示,其98%的稀土进口依赖中国,中国控制着全球90%以上的稀土精炼产能。 仅德国一家,2024年就有65.5%的稀土来自中国。
欧盟汽车零部件协会报告显示,多家欧洲车企因稀土磁体短缺暂停生产线,库存仅能维持2-4周。 彭博社数据显示,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对欧稀土磁铁出口量同比下降37%。
二、中国的“精准反制”
2025年7月1日,中国商务部宣布:
延续反倾销税:对欧盟、英国、韩国和印尼进口的不锈钢钢坯及热轧卷继续征收5年反倾销税。
稀土出口管制升级:要求稀土企业提交技术人员名单,部分专家需上交护照并限制出境。
中国稀土集团声明称,这些措施是为“优化公司治理结构”,实际执行中,欧盟企业申请稀土出口许可的通过率已从85%降至42%。
三、欧盟的“双重标准”操作
贸易保护:2024年10月,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38%反补贴税,导致中国对欧电动汽车出口量暴跌58%。
舆论操控:冯德莱恩在G7峰会展示磁铁道具,宣称“中国用稀土绑架全球供应链”,欧盟自身却限制中国投资其稀土加工企业。
政策矛盾:欧盟《关键原材料法案》要求2030年实现40%稀土本土加工,本土仅有的瑞典基律纳矿年产量仅1.2万吨,不足中国产能的1/10。
四、稀土博弈的“技术壁垒”
加工垄断:全球87%的稀土磁铁产能在中国,中国掌握从矿石分离到永磁体制备的全套专利。 美国芒廷帕斯矿的稀土矿石仍需运往中国加工。
追踪系统:中国海关总署2025年4月启用的稀土进出口追踪系统,可精确到每公斤稀土的最终用途。 欧盟企业若申报“民用”,需提供下游客户的完整供应链证明。
人员管控:中国要求稀土企业技术人员每年提交两次出入境记录,违规者将被列入“不可靠实体清单”。
五、数据背后的真实影响
欧盟代价:
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因稀土短缺,被迫推迟电动车电机量产计划,损失订单超20亿欧元。
法国施耐德电气旗下工厂因磁铁不足,产能下降30%,部分生产线已转移至越南。
中国应对:
2025年上半年,中国稀土出口量同比下降28%,收入增长41%,因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提升至65%。
广东省稀土行业协会数据显示,本土企业研发的“无稀土永磁体”技术已进入中试阶段,预计2026年量产。
六、全球供应链的连锁反应
美国困境:
洛克希德·马丁公司F-35战机因稀土短缺,单架生产成本增加1200万美元。
特斯拉上海工厂因中国稀土出口管制,电池产能缩减15%。
日韩动作:
日本住友金属矿业计划投资30亿美元在哈萨克斯坦建稀土精炼厂,受限于技术,预计2030年前无法投产。
韩国LG新能源与澳大利亚Lynas签订10年供应协议,Lynas的稀土精炼纯度仅达中国标准的80%。
七、政策交锋的细节
中国商务部公告(2025年第18号)明确:
对钐、钆等7类稀土物项实施“一事一议”审批,平均审批周期从15天延长至45天。
将钕铁硼磁体列入《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目录》,禁止技术转让。
欧盟反击:
依据《国际采购工具》,限制中国企业在欧盟医疗器械、新能源项目的投标资格。
欧盟委员会提议对进口自中国的光伏组件加征12%关税,预计2025年9月生效。
八、产业界的真实声音
欧洲企业:
德国博世集团CEO斯特凡·哈通公开表示:“我们理解中国对资源安全的担忧,但欧盟需要更灵活的政策。 ”
意大利倍耐力轮胎公司因稀土涨价,被迫将卡车轮胎价格上调22%。
中国专家:
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秘书长杨文浩指出:“中国稀土开采环保投入占营收的8%,是其他国家的3倍。 ”
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李泓表示:“每生产1公斤钕铁硼磁体需消耗1吨稀土精矿,欧盟短期内无法自给。 ”
结语
这场围绕稀土的博弈,本质是技术霸权与资源主权的较量。 当欧盟还在争论“是否该减少对华依赖”时,中国已用数据证明:没有哪个国家能承受失去中国稀土供应链的代价。
#图文打卡计划#
炒股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